近期美国宣布对全球包括台湾祭出高额关税政策,对国内产业与贸易结构带来巨大冲击。本文将以汽车产业为例,深入探讨台湾是否应该降低汽车关税,以及这样的措施是否能解决台美间长年存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。
台湾每年对美出口远高于进口,形成巨额贸易顺差。这些顺差转化为大量资金流入台湾,但由于投资管道有限,最终流向房地产,进一步推升房价。这也让人质疑,贸易顺差是否全然是“好事”?
以美国制 Tesla Model S 为例,其出口成本为 200 万元:
➡️ 最终售价约为 294 万元。
这表示,虽然电动车享有货物税优惠,但关税与其他间接成本仍让车价居高不下。
若进口的不是电动车,而是 BMW X5(200 万元成本):
这也说明为何进口车在台售价居高不下。
当前台湾多款国产 SUV(如 Ford Kuga、Hyundai Tucson L、Honda CR-V)使用“客货车认证”,仅需缴交 15% 货物税,远低于一般汽车的 25~30%。
而这项认证无法套用在进口车上,构成了 非关税性贸易障碍,进一步限制进口车的价格竞争力。
即便取消关税,进口车整体价格会下降,但并非美国车特别受益。原因如下:
因此,单纯调降关税,无法有效解决台美贸易逆差问题。
汽车进口关税议题不只是价格问题,而是涉及整体税制、产业保护与贸易政策的综合性讨论。简单地将“高关税=保护产业=高物价”画上等号,忽略了更深层的制度设计与产业现实。
未来若政府欲针对台美贸易关系进行调整,应回归整体经贸策略,平衡产业竞争力与消费者权益,才能避免贸易战争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市场的冲击。